close

  近日,SO H 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(約9300萬元人民幣)的“SO H O中國助學金”協議一事,引髮網絡熱議。不少人提出疑問,國內致富的地產商為何助學國外而不選擇中國高校?該企業C E O張欣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,助學是希望更多中國優秀貧困生能接受世界一流大學教育。昨日,潘石屹也在其認證微博上回應,這次助學金只幫助在這些學校的中國貧困家庭學生(昨日《新京報》報道)。
  “為什麼不支持本土學校,捐款給今年考上大學的貧困孩子不好嗎”,此類問題確實不好回答。這就好比現在全世界每天都有災民餓死,你怎麼還有心情上館子,在朋友圈裡曬美食圖片一樣,你的憐憫心同情心何在?換個角度,世界首富比爾·蓋茨成立致力抗擊艾滋、結核病和瘧疾的“全球基金”,2003年以來在中國共投入5 .39億美元,美國國內還有那麼多貧困人口、無家可歸者,是不是美國人該罵比爾·蓋茨“吃裡扒外”?
  國際主義精神,潘石屹也許還沒達到這樣的高度。不過話說回來,潘石屹是企業家,他捐出的是個人控制下的私產而非公產,他有權決定捐多少、捐給誰。而捐資助學或者慈善事業,本就是企業追求利潤效益最大化的手段和環節之一。經營企業形象、拓展海外人脈也好,為子女入學創造便利、給自己“留後路”也好,從保護私產的角度,潘捐資哈佛的動機如何,歸根到底是一位企業家和一家企業的決策,外人不應置喙。
  至於有人質疑,“能到國外讀書的有幾個來自貧困家庭”。的確,按照哈佛的規定,只要被錄取的學生家庭年收入低於6.5萬美元,就有全額獎學金。從理論上講,無需潘多捐一筆錢來“錦上添花”。況且美國大學越來越像一個精英俱樂部,近年來頂尖學府中只有3%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。如何吸收更多寒門子弟,並非靠一筆中國商人捐助就能解決。假如潘石屹與哈佛商定的條件是對所有來自中國的學生一視同仁,或許能推動更多中國尋常人家的孩子報考哈佛?欲知後事如何,來年看資助名單就是;現在就言之鑿鑿,未免下斷語太早。
  我倒覺得,中國商人捐資助學,無論國內海外,實該多一點企業家精神。什麼是企業家精神?就是精打細算,控製成本,註重效益,講求投入產出比。把錢捐到受捐體制不健全、監管闕如的學校,學生不見得受益,貪腐者卻能中飽私囊。我相信,潘石屹捐資哈佛,除了“自利”的一面,其中必有對哈佛大學基金和學生資助管理體制的一記信任票。假如我們的商人,都像潘石屹那樣精打細算,不是出於開發土地需要而顧及地方政府“臉面”,不是礙於熟人官員校友名義的請托,“在商言商”,中國大學的捐贈資金管理、融資受捐機制的規範運行,或可避免在黑暗中摸索更長的時間? □果凍  (原標題:[街談]向大學捐資,當學潘石屹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61redsw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